top of page

1982 ~1987

AC/DC ROCK HOUSE

60年代,台北的年輕人沒有"PS II",當然也沒有"PUB",年輕人唯一聚集的場所是冰店、咖啡店、冰店,談不上音樂播放,咖啡店也都是一卷錄音帶反覆地播放...,無聊透了...

1966年,剛自軍中退伍的凌威,抱著一疊疊自己寫的"企畫書"在台北街頭拜訪一家家咖啡店的老闆,希望毛遂自薦,請咖啡店考慮畫出一寬小空間,凌威願意免費自備唱片軟體擔任現場DJ,一定可以為咖啡店招來生意....,當然,都被打了回票...

1968年,凌威考入當時的民防廣播電台,擔任月薪只有三千元的特約記者兼市政節目主持人,一面,千方百計地遊說電台主管,給機會主持個西洋熱門音樂節目。直到1972年考入復興廣播電台,才真正如願主持很有名的"青春樂"節目。

不過,畢竟 AM 頻道比不上 FM ,於是,三年後再考入中廣任值夜班新聞播音員。遺憾的是,中廣已經有正紅牌熱門音樂圈的前輩主持人-陶曉清。 任凌威如何遊說,只得了半夜在中廣 AM 頻道主持的節目,始終沒能進軍 FM 頻道。不過,累積多年的熱忱,總得找尋出口。想起年輕時有過的夢想 --在咖啡店播音樂。讓凌威開始了自己開店,有Dj台播音樂的主意。

1982年,凌威終於如願,以很少的預算找到位在公館"褲子大王"二樓只有10坪大店面。開設了"第一代"AC/DC ROCK HOUSE",店面很小,DJ台,唱片架之外,就只能坐10個人。完全沒有經驗的生意只維持了三個月。不死心的凌威四處借貸些許資金,三個月後,在同址三樓又開設了"第二代"AC/DC ROCK HOUSE。

沒想到,這回更慘!空間大了兩倍卻每日門可羅雀。畢竟,不懂宣傳,又位在三樓,簡陋隨性的經營,根本沒有存活的條件。此時期,每日大約只有數百元營收。所幸,並不寂寞。有幾個聞風而至的搖滾 KID,為了那滿山滿谷的唱片寶山,每天放了學就背著書包跑來廝混、聽音樂...。那時還念高中的林志堅,林喡哲...等就是其中之一。

這是AC/DC的吧台.跟所有的酒吧不同的是.吧台的後方陳列架.放的不是漂亮的酒類.而是滿載的黑膠唱片.吧檯人員也兼任DJ.(或者應該是DJ也兼任吧台).

這個年代.CD還沒有誕生.

這是1982年第一代ACDC...不足15坪.5個吧台位.座位10個.卻仍有個迷你練團室...那是小胖的個人投資..小胖是個熱血的搖滾迷.知道我要開店的消息.小胖說服父母.信任我.要投資我開個獨一無二.附有練團室的搖滾屋.在那個年代.練團室的出租率實在很低...當然.整個異想天開的經營也是慘不忍睹.小胖在父母的勸說下.結束了與我的"股東合作"關稀.小胖的領帶上跟吧檯後方掛著的徽章.是我那時候突發奇想開發的"搖滾徽章"有各式的搖滾圖騰.拿到台北市各唱片行寄賣.曾經小小風行一時...至於圖中另一位.就是當年仍然很幼齒的凌威.

1983年,某日,突然有位在台大念中文的老外不小心誤闖進來,發現竟有這麼一個搖滾音樂屋。過幾日,他帶了幾位外國同學再度光臨...,也因為這些老外強力地要求,怎麼可以聽音樂的地方.只供應果汁.可樂.不賣酒呢....? 就這樣, AC/DC 突然變成滿屋子老外,所謂的"PUB"。



1984年底,AC/DC 搬遷到羅斯福路1段國語日報旁4層樓建築的三樓,是 New AC/DC。新的 AC/DC 佔有三、四樓及一個大屋頂陽台。三樓是吧台、座位區,四樓有一台撞球桌、一台乒乓球桌,每天大家熱鬧地聽音樂,玩兒在一塊,感覺是很特別,很居家,很健康。

四樓還有一台大銀幕電視,專門播放一些有名的藝術或實驗電影、音樂紀錄片...,凌威養了一隻流浪貓,結果生了一屋子小貓在屋裡亂竄。NEW AC/DC 生意也越來越好,每到週末似乎全台北的老外都跑來了。

隨著ROXY成功,,新AC/DC於1987年6月停業。

這是1983年搬遷到同址三樓的AC/DC.​在主建物的後方小房間.以木箱板與軟墊構建個挺溫馨的小窩.這是當年師法龍君兒在天母開設的"小木屋"很省錢的做法.

bottom of page